在明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,有这样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国之柱石。他如青松般挺立朝堂,以刚直不阿的品性闻名于世;他判案如神,铁面无私令贪官闻风丧胆;他鞠躬尽瘁,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大明江山。这位被后世尊称为于少保的传奇人物,正是名垂青史的于谦。
细数于谦的一生,可谓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忠臣史诗。他既能以文韬武略辅佐君王治理天下,又能披甲上阵保家卫国,真正践行了上不负天子,下不负黎民的为官之道。然而命运弄人的是,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臣,最终竟落得个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。当抄家的官兵闯入于府时,眼前的景象令所有人都震惊不已——不仅奉命查抄的钦差瞠目结舌,就连深居宫中的太后闻讯后也悲痛欲绝,数日不思饮食。
展开剩余72%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隐情?为何忠义之士反遭横祸?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,探寻这段令人扼腕的往事。
于谦生于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,是名副其实的官家子弟。其父虽选择隐居钱塘江畔,不再出仕,却对儿子的教育倾注了全部心血。幼年的于谦就将民族英雄文天祥视为人生楷模,不仅在书房悬挂其画像,更在懈怠时对着画像自省,以此砥砺意志。寒窗苦读十余载后,他终于金榜题名,以进士身份步入仕途。
初入官场时,正值明朝政局动荡之际。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反,于谦有幸随侍明宣宗朱瞻基左右。因其才华出众,被擢升为御史。在朱高煦兵败投降时,面对这个得罪人的差事,于谦毫不推辞,以铿锵有力的言辞历数其罪状,令叛王伏地战栗。这一仗让于谦在朝堂崭露头角,明宣宗龙颜大悦,当即任命他为江西巡抚。
在地方任职期间,于谦政绩斐然,很快被调任京官。当时朝政由三杨(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)执掌,虽偶有政见相左,但三人对于谦都青睐有加。凡是他上奏的奏折,朝呈夕准。这段时期可谓于谦仕途的黄金时代,上有明君信任,下有阁臣支持,他得以大展宏图,推行诸多利国利民的善政。
然而好景不长,随着三杨相继离世,太监王振开始把持朝政。这个奸佞小人公然卖官鬻爵,文武百官为保乌纱帽争相行贿。唯独于谦始终洁身自好,入宫奏事从不携带礼品。下属劝他至少带些土产表心意,他却笑答:我身无长物,唯有两袖清风。这种刚正不阿的作风虽赢得百姓爱戴,却招致王振的嫉恨。在王振的构陷下,于谦一度含冤入狱,幸得万民联名请愿才获释,随后被贬至山西、河南等地。
正统十四年,瓦剌首领也先大举入侵。明英宗在奸臣怂恿下御驾亲征,于谦力谏未果,结果酿成土木堡之变,英宗被俘。危难之际,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,重用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网上配资,炒股配资178论坛网,平台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